? ? ? ?過去人們常用半斤八兩來形容兩個事物是一樣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半斤八兩”一語出自十六進制的古衡器流行時期,因古秤一斤有16兩(沿用至50年代),因此形容“半斤”和“八兩”毫無區別。那么老祖宗為什么定十六兩為一斤呢?可以說這里面有大智慧!?
? ? ? ?傳說我們的祖先觀察到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旁邊的福、祿、壽三星,正好是十六星。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祿、壽三星分別主一個人一生的福、祿、壽。他們在天上看著人的一切,所以寓意“人在做,神在看”。?
? ? ? ?據說做買賣的人,如果稱東西缺斤少兩都是要受到懲罰的。賣東西少給人一兩,福星就減少這個人的福;少給二兩,祿星就給這個人減祿;要是少給三兩,壽星就給這個人減壽。古代人都知道“人在做,神在看”,所以人們都不敢做昧良心的事情。可見古代人對于誠信的重視!?
? ? ? ?還有另一種說法:相傳我國秦朝以前,各國的錢幣和度量衡的單位都不統一,各國商賈和百姓之間的交易并不方便。秦朝統一六國后,秦始皇下令統一度量衡,由李斯負責起草文件。當時度量的標準已經基本確定,唯獨這“衡”還拿不定主意,于是去請教秦始皇。秦始皇于是提筆寫下“天下公平”四個大字。李斯拿了四個大字百思不得其解。為防止皇帝怪罪,于是干脆把這四個字筆畫加起來,就成了“衡”的單位,一斤等于十六兩,那么半斤就是八兩,正好相等。?
? ? ? ?也有這種說法:我國古代有十六進制、十二進制、十進制、八進制,古代十六進制來源于“秤”和“砣”,古代由于技術原因,精確的“秤”很少,但制造大量精確的“砣”就方便多了,可以用簡易天秤確定一個“一兩砣”,如此反復,就可以確定“二兩”“四兩”“八兩”“十六兩”……這樣確定的“十六兩”米大致相當于一個成年人一天的口糧,因此就把“十六兩”定為一斤,那么八兩就正好是半斤。?
? ? ? ?其實不管是哪種說法,都體現的我國從古至今在計量方面對“公平”和“誠信”的重視,這與當代計量價值文化是一脈相承的,那就是不受來自外界的壓力和自身的私欲,保持檢測行為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