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件巴掌大小的青銅容器,制作工藝并不復雜,既沒有奇麗的紋飾,也沒有神秘的圖案,而是一個由幾何直線組成的斗狀物,但卻是商鞅變法中的一件“強國重器”,直接見證了大秦的崛起,它就是上海博物館的三大鎮館之寶之一-商鞅方升。?
? ? ? ?“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稱始皇帝,建立郡縣制,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自古以來,“法”不僅代表著法律規則,而且代表著制度、標準。作為秦國的標準計量器,商鞅方升就是秦法的載體和見證,更鐫刻了兩千載的歲月變遷。商鞅方升是目前為止商鞅變法唯一的實物例證,也是當時商鞅親自督造的一批度量衡標準器中唯一幸存于世的。?
? ? ? ?商鞅方升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銘文,左壁刻:“十八年,齊率卿大夫眾來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愛(yuán)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為升”。器壁與柄相對一面刻“重泉”二字。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詔書:“甘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右壁刻“臨”字。“重泉”與左壁銘文字體一致,應是一次所刻,而“臨”字與底部詔書為第二次加刻。可知此器最初置于“重泉”(今陜西蒲城),后轉發至“臨”(今河北臨城)。《史記?秦本紀》:孝公“十年,衛鞅為大良造”。銘文中的十八年,即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 344年)。此器是商鞅任“大良造”時所頒發的標準量器。方升底部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詔書,證明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仍以鞅所規定的制度和標準統一全國的度量衡。?
? ? ? ?“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為升”,即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16.2立方寸)的容積定為一升。當時制造出的商鞅方升今天測出來的容積為202毫升,誤差在±5%以內。商鞅方升最具有科學內涵的地方是以度審容,即用長度來描述容量。?
? ? ? ?商鞅方升內口長12.4774厘米,寬6.9742厘米,深2.323厘米,計算容積為202.15立方厘米、方升自銘16.2立方寸為一升,求得方升單位容積202.15÷16.2=12.478立方厘米/立方寸,可折算一寸長 2.32 厘米,一尺合 23.2 厘米。反之如果長度確定了下來,容量也隨之可以得到。商鞅方升是現存最早“以度審容”的標準量器。我們今日雖然都知道長x寬x高為體積,但在 2300年前這樣“以度審容”是非常了不起的。?
? ? ? ?用“以度審容”的方法便于復現標準容量以推廣統一的量值,這些都足以說明我國在2300年前,制定單位制已具有很高的科學水平,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數字運算和器械制造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成就。商鞅方升是文史界無人不知的國家重量級文物,更是中國度量衡史不可不提的標志性器物,是戰國至秦漢容量、長度單位量值賴以比較的標準。前后又經歷了120多年的實際使用時間,從秦孝公變法時商鞅統一秦國度量衡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天下盡用秦制最有力的物證,同時也充分說明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是商鞅在秦國變法的繼續和發展,因此,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同比世界來看,法國于1875年成立國際度量衡局,和我國在2000多年前商鞅變法所統一的度量衡的元素是一模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