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從干凈整潔的實驗室到熱火朝天的企業現場,從三尺見方的辦公桌到萬里無垠的草原樣地,他們橫跨內蒙古八千里路云和月,他們縱躍“雙碳”計量體系建設最前沿,他們就是——國家碳計量中心(內蒙古)團隊,他們立足內蒙、服務全國,為加快推進落實“五大任務”書寫著計量工作支撐“雙碳”工作的新篇章。
? ? ? ?一、新挑戰,他們發出計量人的聲音?
? ? ? ?以理想奮斗之光,照亮出發之路。作為2022年5月新成立的全國首家碳計量中心,碳計量中心團隊面對國內外工作經驗幾乎為零的現狀,經過一次次詳細調研和梳理,理清了碳計量工作的薄弱環節,提出了碳計量工作“383”工作方案,即圍繞碳排放、碳匯、碳交易三條主線,抓住電力、鋼鐵、有色、建材、石化、化工6個行業,建筑、交通2個領域碳排放量和森林、草地、濕地3個領域碳匯量的數據采集、分析和應用、計量儀器設備研制、碳計量技術關鍵共性科研攻關、量值傳遞和溯源能力建設、政策制度體系建設、人才隊伍培養等重點工作,分三步推進落實的總體框架。?
? ? ? ?二、新課題,他們交出計量人的答卷?
? ? ? ?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沒有經驗、沒有先例是碳計量工作的共同特點,面對從未接觸過的新工作,碳計量中心團隊總能頂住壓力、戰勝困難,在看似毫無頭緒中尋找到突破口。團隊負責人常常鼓勵大家:“道路坎坷事不期,疾風勁草練精兵,我們現在的工作是開創性的,會有困難,但哪怕只有一點進展,也是對計量事業發展的巨大提升”。為保證碳計量工作的順利開展,團隊成員深入內蒙古700余家重點用能單位,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區、烏斯太工業園區、包頭林草樣地等地調研。面對復雜而龐大的工作量,團隊成員難免會感到巨大的壓力,但他們從未動搖過“敢打敢拼”的原則。先后完成了火力發電行業碳排放計量關鍵參量,森林、草地、濕地領域碳匯計量關鍵參量的信息匯總,整理了126個關鍵參數,繪制了185個量傳溯源圖。?
? ? ? ?此外,團隊成員還先后參與了《碳計量監督管理辦法》《零碳產業園計量評價規范》《火力發電廠數字化實驗室設計》《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企業接入端系統驗收》《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數據質量評價》等國家及內蒙古標準和技術規范的起草工作。?
? ? ? ?三、新征程,他們邁出計量人的步伐?
? ? ? ?一人難挑千斤擔,眾人能移萬座山。單打獨斗從來不是內蒙古計量人的風格,群策群力才能發揮最大的工作效能。作為一支多數由80后、90后組成的年輕力量,團隊成員秉持著開放共融的理念,絕不固步自封,閉門造車,在缺乏資金、政策和可遵循建設經驗的情況下,積極探索建設模式,發揮地方政府、龍頭企業、高等院校、專家團隊、社會機構等外部資源平臺力量,共同開展中心建設。團隊成員大多都是計量專業出身,通過與外部資源力量結合,打破專業壁壘,不斷充實他們的眼界,提升他們的專業知識。?
? ? ? ?成立一年以來,團隊成員積極與國家計量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計量大學、中科院國家遙感中心、水利部牧科所、森工集團、包鋼集團、內蒙古能源集團等對接,探索合作共建中心工作,在多個行業領域的計量技術研究、碳監測示范工程、科研項目、標準和計量規范起草等方面取得進展。?
? ? ? ?向陽而生,歲月明媚,在矢志奮斗中踐行擔當,在不舍晝夜中出彩閃光。前進道路上,這支披荊斬棘的碳計量中心團隊,正以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貫徹落實院工作會“3441”工程建設要求。他們將始終保持著對計量事業的熱愛和對前路探索的奮發之心,以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全力保障碳計量支撐我國“雙碳”目標如期實現。